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文物古建承载着中华千年的文明记忆,凝聚着古代工匠跨越时空的智慧。然而,白蚁的侵蚀正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严重威胁。文物古建的木质构件极易遭受白蚁危害,造成结构受损、价值丢失甚至构成安全隐患。科学防治白蚁,保护古老建筑,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责任。
白蚁通常以木材和含纤维素的物质为食,通过分泌酸性物质腐蚀木材,在内部筑巢繁殖,破坏建筑结构、家具、书籍甚至电线管道,威胁房屋安全。
据统计,202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蚁危害率达82.3%,年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15亿元(未计入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损失)。
白蚁危害后的文物古建
为何文物古建易受白蚁侵害?
环境适宜:文物古建常在山林、旷野之中,依山傍水,潮湿环境为白蚁繁殖提供了温床。
木质结构:我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立柱式砖木结构,木结构较多,这些都是白蚁喜爱的食料,因此白蚁发生率高,危害严重。
隐蔽性强:白蚁活动路径隐蔽,难以察觉,待表面出现痕迹时,内部往往已千疮百孔。
白蚁是一类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在其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演变为具有不同品级、明确分工、组织严密的昆虫类群。白蚁群体由不同品级组成,包括蚁王、蚁后、工蚁、兵蚁、若蚁(即繁殖蚁的幼蚁)等。它们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维持和发展群体。
常见白蚁种类:
种类 | 乳白蚁 | 土白蚁 | 散白蚁 |
巢穴特点 | 土木两栖,筑大型蚁巢。 | 土栖性,在地下筑大型蚁巢。 | 土木两栖,不筑大巢,蚁巢结构简单,小而分散。 |
为害特点 | 群体庞大,繁殖迅速,危害范围广,破坏性强。可蛀蚀木质结构、地基和砖石结构等。 | 食性杂,危害范围广。主要危害樱花、梅花、桂花等花木,堤坝、农作物等,经常造成堤坝漏水、塌方和溃口。 | 群体较小,居住分散。主要危害房屋建筑木结构、树木根部、仓库储藏品等。 |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物古建白蚁探测技术
因白蚁危害的隐蔽性和文物古建的特殊性,无法像检查普通建筑一样通过撬开检查的方式确认白蚁活体或蛀蚀痕迹。因此,一方面需要专业人员定期勘测,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白蚁活动并做出处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无损探测技术,包括微波雷达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以及声频探测技术等技术探测白蚁活动。
文物古建白蚁防治技术
白蚁综合治理工程除对文物本体进行白蚁危害防治综合措施外,还涉及到周边绿化白蚁危害治理。要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破坏环境。
通常根据白蚁危害程度、危害范围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包括粉剂药杀法、液剂药杀法、饵剂诱杀法、监测技术等,在具体实施时需根据白蚁种类、发生数量、防治对象、现场条件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
案例一:某文庙白蚁防治
该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群依山傍水,建筑结构复杂,存在许多隐蔽的空间和缝隙,殿内结构大多为木质结构,为白蚁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殿内木构架包括梁、柱、斗拱等,殿内墙体、门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白蚁危害。
白蚁危害后的文庙大殿
经调查,文庙主要危害的白蚁种类为乳白蚁,此类白蚁危害性强、扩散范围广,对文物古建造成了巨大威胁。由于文庙多为木结构,且施用常规药剂易对建筑本体造成破坏,因此推荐使用油剂涂刷法。油剂剂型特殊,渗透作用好,持效时间长,对木结构破坏小,适宜适用于古建筑木质结构的保护。将驱避性药剂卫豹?5%联苯菊酯油剂涂刷于门框、梁柱、门窗等易受白蚁危害处,形成化学屏障,可有效抵御白蚁入侵。
案例二:某陵墓白蚁防治
陵墓建于地下空间,通风性差,湿度较高,为白蚁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此外,陵墓外围绿化覆盖率较高,分布着各种植被,适宜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植被类型,适合白蚁的生存,增加了白蚁危害的威胁。
白蚁危害后的陵墓本体
白蚁危害后的树木
因此,不同区域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陵墓本体:可采用白蚁饵剂防治,通过提供含有药物的饵剂,使工蚁取食饵剂后将药物在白蚁种群内通过食物传播,从而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目的。
陵墓本体外围绿地:可在外围绿地安装翠策?一体化智慧白蚁监测系统监测白蚁动向。白蚁入侵信息棒构筑泥背后,装置发生预警,再使用慢性微毒性粉剂处理,通过白蚁群体相互间的交哺、舐吮等行为传递药效,可以让白蚁整个群体的中毒死亡,最终达到杀灭整个白蚁群体的效果。
一体化智能白蚁监测装置
陵墓周边建筑或树木:通过对需要防治的部位施用具有胃毒或触杀作用的药剂,使白蚁中毒死亡或回避转移。在还未发现白蚁危害区域,为防止白蚁入侵为害,应选择具有较强驱避能力的药剂,例如卫豹?5%联苯菊酯悬浮剂,可在施药部位形成“化学屏障”,有效抵御白蚁入侵。
在已经发现白蚁危害时,使用非驱避性白蚁药剂,对白蚁活动场所进行全面处理,有效控制蚁害。如卫豹?10%吡虫啉悬浮剂,对白蚁发生危害部位进行全面药液处理,毒化白蚁活动环境,使白蚁再次出现时因接触药物中毒而死。
白蚁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科学手段与公众意识的“双剑合璧”。如果您所在机构面临白蚁威胁,建议咨询有资质的白蚁防治机构,采取更加专业的防治方法。
海关总署发公告警惕登革热!今年全球已报告登革热病例109.1万例、死亡4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