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15时,围绕“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提示”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室主任、研究员白莉出席,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副秘书长 刘起勇
谢谢您的提问。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通常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或者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蜱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像黄豆粒甚至更大。每到春季,蜱虫就进入活动高峰,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的危害。
被蜱虫叮咬后的症状往往因人而异,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类似蚊虫叮咬,但持续时间会更长。二是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三是感染症状。如果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会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被蜱虫叮咬后要妥善处理:一是尽快移除蜱虫,蜱虫在吸血时会将头部埋入皮肤,要用镊子或者专用蜱虫移除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虫的头有倒钩,强行取出只会越来越紧,所以切勿旋转或者猛拉,以免蜱虫口器断裂留在皮肤内。情况允许时,最好还是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二是消毒处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洁叮咬部位,避免感染。三是健康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皮疹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一定要告知医生曾经被蜱虫叮咬过,便于医生诊断。
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 常昭瑞
谢谢您的提问。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特点,主要通过病媒生物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鼠疫主要是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和旱獭是其重要宿主,旱獭就是常说的土拨鼠。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广泛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活在这里的土拨鼠是鼠疫耶尔森菌的重要宿主,人们一旦近距离接触这些动物,就很容易被传染。随着天气转暖,土拨鼠冬眠结束,逐渐开始了地面活动,加上草原旅游的热度攀升、人员流动性增大,人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增多,鼠疫也进入了季节性高发期,公众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度担忧。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鼠疫也成为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我国每年人间鼠疫报告病例数控制在个位数水平,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以防范鼠疫感染。做好鼠疫的个人防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是避免接触疫源地的野生动物。外出旅游的时候,尤其是前往草原的时候,要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或者投喂鼠类、旱獭等动物,也不要在鼠类、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更不要接触病死的野生动物。
第二是要采取防蚤叮咬措施。跳蚤是鼠疫的传播媒介,进入疫源地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着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防止跳蚤钻入、叮咬。
第三要坚守“三报”和“三不”的准则。“三报”就是要及时报告病死的老鼠、旱獭;报告疑似鼠疫的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突然死亡患者。“三不”的意思就是,不要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也不要剥食疫源动物,不要私自携带疫源动物以及产品出疫区。
第四是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从草原等疫源地游玩返回后,要做好持续一周的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疫源地的旅行史。
谢谢。